近年來,促使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早已寫入政府決策,制造業正迎來變革的政策風口:2015年5月8日,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2016年4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旨在從標準化和質量提升的角度來部署和推進
《中國制造2025》;2016年5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品工業升級。至此,一場事關“中國制造”提質增效的品質革命也逐漸拉開帷幕。
面對制造業政策風口的到來,已經投身其中的企業主和普通民眾又有著哪些深刻體會,記者采訪了北京一家小印刷廠的老板王亦超,以期從民企老板的角度審視站在政策風口下的“中國制造”。
王亦超,湖南人,早在1988年就來到北京打拼,從最初到工廠當小工到現在擁有一家數十人團隊的民營企業老板,他投身印刷行業已滿28年。用他的話說,之所以能夠在一個行業干這么長時間,且至今還未打退堂鼓的原因,最初竟是出于對機械設備的愛好。
“最開始來北京,看到傳統的印刷機,覺得很神奇,那時還都是鉛字印刷機?!蓖跻喑嬖V記者,就是那種手工將刻有文字的鉛字塊按照印刷文字拼在印刷模板上,然后就可以啟動印刷機自動印刷,類似古代的活字印刷,但比起手工印刷又是自動化的。
在一個農村孩子眼里,這樣的設備已經算是高科技了。王亦超說,出于愛好,他幾乎將所有空余時間都用在了設備研究上,以至于印刷機一旦有問題就會找他維修,后來,工廠還專門派他到上海學些印刷機的維修和使用,為后來接觸更先進的設備奠定了基礎。
按照王亦超的梳理,從最早的鉛字印刷機,到后來的膠印機、四色印刷機,再到現在的數字印刷機,可以看到印刷裝備已經全面走上了自動化發展的道路?!白钤缃佑|到的智能化設備就是德國的印刷機,1996年我單干開設了自己的公司,當時貸款、借錢花了將近200萬元購買了一臺德國原產的印刷機,服役十年后僅以20萬元賤賣?!蓖跻喑ρ?,“當時的200萬元算是巨資,如果買房至少能買十套房?!?
對于為何選擇進口設備,王亦超坦言,“進口設備雖然價格高,但確實用得住?!彼榻B,2000年左右,國產設備已經占有了不少份額,但使用國產設備的同行反映,國產設備的使用壽命并不長,且故障率較高,但價格優勢很明顯,以類似的設備對比,一臺進口售價過百萬元的印刷機,國產類型可能只需要不到一半的價格。
對于當前國家對制造業的政策利好,王亦超說,政策都是鼓勵企業發展的,但關鍵是國產設備要想把工藝水平真正超過德國等制造業強國,必須在零配件標準和組裝工藝上下功夫,他說,比如一個印刷機傳動部件的固定螺栓,進口的要比國產的大兩倍,這就決定了其損耗和使用壽命都會持久。再比如在控制單元中,很多控制元器件國產設備也都需要進口,缺少自主生產能力。
據記者了解,我國印刷機械行業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70年代,我國還一直是以鉛印技術為主,真正的現代印刷機械制造業起步于改革開放初期。在印刷機械市場上,跨國公司等占據全球印刷機械市場較大的份額,我國印刷企業每年需要花費大量外匯從國外引進高檔印刷設備生產線。
現階段,在國家產業政策的鼓勵下,國內印刷設備生產企業通過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少數企業生產技術已接近國外先進水平,所生產設備已能滿足國內印刷企業的需求,國產高檔印刷設備約占中高端印刷設備25%的市場份額,中高端印刷機械市場競爭主體仍以跨國企業為主。